如何用爆品助力去九宮格分享品牌出圈?_中國網

男士救星威而鋼

圖為“共富生活委員”正在收番薯。 崔江劍 攝

山區農產品,什么都有一點,但又什么都只有一點點。如何化零為整,抱團發展?浙江省臺州市仙居縣就十分典型,仙居楊梅和仙居雞雖出名,可除此之外,還有一大堆“小散弱”農產品。2021年,該縣推出全品類區域公用品牌“神仙大農”。短短三年間,其已涵蓋9大類、275款產品,輻射帶動全縣80%農戶,溢價能力顯著提升。

今年的楊梅成熟季,浙江遭遇連續強降雨,為鮮果銷售帶來巨大壓力。然而在仙居,一款名為“梅焦慮”的紫蘇楊梅汁卻勢如黑馬,一經推出,便已累計銷售達90多萬瓶。不止該品,楊梅酥、楊梅干等一眾爆品此起彼伏。在精深加工的加持下,楊梅短時銷售壓力驟減,也讓“神仙大農”迅速走紅。

前不久,在第九屆中國果業品牌大會上,仙居楊梅區域公用品牌價值評估顯示已達30.07億元,同類水果中排名第一。大家都在致力于爆品打造,“神仙大農”何以出圈?爆品又怎樣帶動其瑜伽場地他農品?其給山區農業的品牌運營能帶來哪些啟示?

洞悉需求,打造能與市場對話的好產品

仙居“八山一水一分田”,得益于自然氣候的“小火慢燉”,所產農產品特征顯著,原生態風味十足。仙居縣農業農村局局長王海輝坦言,此前,由于缺乏市場認可度,好產品并沒能很好地轉化為高效益,“散裝”流向市場后,自然很難有議價權,更別談溢價空間。

全品類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形態的出現,可以說為像仙居這樣的山區縣,找到了一條現實路徑。在浙江大學CARD中國農業品牌研究中心主任胡曉云看來,該品牌類型就是一種“統”的形式,可有效對應雙層經營體制及山區農業特征,走出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農業發展之路。

為了提升“神仙大農”的富農效應,仙居專門成立以縣委書記、縣長為雙組長的區域公用品牌工作領導小組,并組建仙居縣旅游集團下屬子公司浙江神仙大農農業發展有限公共享空間司(下稱“神仙大農公司”)。目標很明確:將原先小農戶、松散型的管理方式,向專業化、標準化、品牌化升級,幫助農民賣東西,并且賣出好價格。

有政府引導、有國企支撐,市場化運作始終是繞不開的難點。去年,仙居敞開大門,引入兆豐年品牌管理機構做“外腦”。在專業目光審視下,該團隊負責人王東升很快發現了問題所在:浩浩蕩蕩的產品體系,能與市場真正對話的卻鳳毛麟角。

在王東升看來,運營品牌需要洞悉市場需求和消費者心理,首先要打造一款兼具地方特色和市場潛力的產品,并使之成為爆品。根據當地實際,團隊決定從最具代表性的仙居楊梅入手,推出一款具有差異化競爭優勢的楊梅汁。這并非創造,而是重構,因為仙居早有類似產品,只不過不溫不火,難有市場號召力。

從消費者需求出發,改造隨即展開。原先的大玻璃瓶換為塑料小罐裝,易運輸、便攜帶;調試最佳酸甜比,將配料表簡化到只有水、楊梅汁、白砂糖和紫蘇汁,更健康,也更具產品力;用文創設計改頭換面,尤其嫁接情緒價值,引發消費共情。如此一番改造下來,果然一炮走紅。再后來,“梅憂傷”“梅遺憾”“梅辛事”等冠以楊梅酥后,同樣奏效,被年輕人所喜個人空間愛。

如今,神仙大農公司利用國企優勢,在供應鏈資金保障、前瞻性產品創新研發、傳播及渠道資源整合等方面發力,以彌補大多數農業生產主體的短板。品牌運營團隊則利用專業優勢,設計新產品,開展營銷活動,聯動外部資源,彼此形成合力。由于一系列爆款的出現,“神仙大農”得以聲名鵲起。

成就渠道,修煉內功優化供應鏈

飲料市場,體量龐大,但競爭也十分激烈,由眾多強勢品牌占據著渠道。剛出道的紫蘇楊梅汁能分得一杯羹嗎?“消費者要的是性價比,生產者要的是利潤,而這種共贏構架還需充分考量渠道,并且率先成就渠道。”浙江神仙居旅游集團總經理陳浩澤一針見血。

好產品關鍵要賣得出,仙居錨定直播電商等新零售線上渠道,同時聯動線下鋪設營銷網絡。短短幾個月,紫蘇楊梅汁很快打通了銷量關,可面對襲來的“潑天富貴”,由于缺乏成熟的供應鏈,訂單接得手忙腳亂,往往一個標簽錯貼,就能引發大量售后問題,改造提升供應鏈迫在眉睫。可選擇哪些企業、哪個群體進行深度合作?

章紅波具體負責“神仙大農”運營,她坦言,初創品牌雖有政府背書,可光憑一己之力要把幾百家楊梅產業鏈上的企業“統”起來,實際操作難度很大。往往龍頭企業有自己的產品體系和分銷渠道,倘若拿來貼標加價,九宮格只是權宜之計,卻無法長久。因此,團隊將更多目光聚焦于年輕化的“農創客”。這支新軍盡管處于起步階段,但年紀輕、思路活,理念相符,敢闖敢試。

“95后”楊馥瑋是浙江梅緣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按照“神仙大農”的產品研發思路和設計,她很快就落地了紫蘇楊梅汁的改造方案。運營團隊則在背后輔助其把控質量標準,借助第三方云倉服務,提升本地倉儲及物流中轉能力。

爆品的出爐并非偶然,背后需要產業、項目、人才等各個要素的疊加。相比初級農產品而言,其通過精深加工后,更容易標準化,也能打破地域和時令的限制。王海輝表示,接下來,將構建龍頭企業引領、廣大小農戶參與的小樹屋產業化聯合體,借助利益聯結,提升組織化水平,再通過“神仙大農”借船出海。

至于人才,仙居也有系統化部署:引育培養共富工坊運營師、鄉村規劃設計師、鄉村經營管理師、農村電商推廣師、鄉村美食和創意師等“五師英才”,招引青年大學生和各類人才回鄉,以催生各類新業態和新經濟項目。章紅波明顯感覺到,如今,并肩作戰的年輕人越來越多,整個供應鏈體系正加速完善。

組織創新,“共富生活委員”鏈接廣大小農

陳玉琴個頭小小,一站到鏡頭前,卻是勁頭十足。趁著午飯時間,她亮相“神仙大農”品牌中心的共享直播間。滿桌的茄子、辣椒、黃瓜、雞蛋等,都是由山里一家一戶搜羅而來。從今年3月開賬號帶貨,她已累計銷售1萬多單,幫助村民增收近40萬元。

陳玉琴從小生活在溪港鄉百花村,距離縣城尚有80公里。去年,縣里要選一批熟悉村情、熱心村務的人員,組建“共富生活委員”團隊,助推山溝溝里的“土特產”走出“深閨”。陳玉琴自告奮勇加入其中,從最初直播間里的門可羅雀,到現在每場能賣出200多單,這讓她倍感欣慰。

仙居縣委組織部副部長徐巧玲告訴記者,著眼于農村地區資源稟賦弱、產業體量小、農民創收難的發展困境,推出村級“共富生活委員”的初衷,就是在一線基層排摸產銷需求、連通品牌渠道、對接交流共富工坊,串起供貨與市場之間的需求,從而托起農戶的增收致富夢。

對于“神仙大農”而言,這支隊伍同樣功不可沒。因為除了打造爆品之外,如何帶動更多農產品銷售,也是這支隊伍的應有之義。可千家萬戶的小農生產零零散散又非標準化,誰來組織、誰來品控、誰來發貨……類似問題,不一而足。縱使前有“神仙大農”背書,也得有組織幫助接軌大市場,“共富生活委員”正好堪當其用。

土貨要土,絕非意味著不具標準,質量與口碑事關品牌生命線。對此,縣里先后制定關于“神仙大農”產品的技術規程、綠色標準等100多項標準。而懂農事、知農情的“共富生活委員”恰好成為質量把控員,一頭鏈接小農戶,一頭鏈接大市1對1教學場。目前,依托“共富生活委員”隊伍,全縣已完成5701個訂單,帶動銷售額696.2萬元,今年光番薯面就賣了210萬斤。

現在,仙居正謀劃往前一步,根據市場反饋和消費需求,慢慢沉淀、培養出一批專業化的農業生產主體進入產業化新階段,政府則及時跟進對基地建設、技術指導、金融扶持、人才培育等方面進行支持,最終實現可持續發展。

胡曉云總結認為,“神仙大農”以品牌為平臺,實現了要素創新、組織創新,將老農民、時租會議新農人與各類新型經營主體相串聯,并與新理念、新能力、新鏈條、新零售等相鏈接,有效破解了區域公用品牌市場化的痛點,也為“品牌賦能山區共富”找到了一條切實可行的道路。